依盖尔齐巴扎
沙雅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,是阿克苏地区的一个县。沙雅小刀是以县名来命名的小刀,其以悠久的历史、传统精湛的工艺、精美的造型而久负盛名,是沙雅人的骄傲。据说,早在公元1010年,龟兹国宰相左温就以沙雅小刀进贡宋朝皇帝。
如今的沙雅有着现代化的广场、宽阔的马路、鳞次栉比的楼房,然而,县城里还保留着一条老街,维吾尔族人叫它“依盖尔齐巴扎”,意思是做鞍具、套具者的集市。过去那里是匠人的天下,铁匠、皮匠、“皮洽克奇”(做小刀者)、钉马掌的、做各种小型农具的应有尽有,热闹非凡。这条约有200米长的街道两旁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小店铺,路的两侧铺上一块单子,上面大小坎土曼、坎坎子、斧头、蚂蟥钉、镰刀、锄头、刨、耙、犁、铁锹、铁锅、铁勺、菜刀等琳琅满目。卖小刀的多是在店铺内,路边摆放的玻璃橱柜里展示着的各种各样的“沙雅小刀”吸引着来往的顾客。售小刀的大都是维吾尔族妙龄女郎,热情地招揽着顾客。
新疆出小刀的地方很多,其中有英吉沙小刀、莎车买买提折刀、伊犁沙木萨克折刀、和田墨玉奎雅折刀等。维吾尔族做刀的历史悠久,由于工艺精湛,成为新疆的名牌产品。在众多的小刀中,沙雅小刀以小巧玲珑、装饰精美而独树一帜。我们在这条街上欣赏到的小刀普遍只有一支香烟那么长(8-9厘米),最小的只有3厘米,如同绝美的艺术品,叫人爱不释手。
据当地人介绍,沙雅小刀最有名的要算“塔石罕”的小刀了。“塔石罕”是群众对一位匠人的尊称,他的原名叫“塔石·塔里甫”由于他制作的刀很出众、别具一格,所以人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“罕”字。“罕”在维吾尔族语中是“国王”的意思,这样叫是人们尊他为“刀王”的意思。“塔石罕”4岁时跟随父亲塔里甫·托乎提到依盖尔齐巴扎定居,22岁时开始学艺做刀,直到1975年去世,整整半个世纪与刀相伴,他制作的小刀远销到全国各地及国外。如今,阿克苏地区不少县里都有他的徒弟。
我们有幸在这街上见到了“塔石罕”的徒弟罗赫曼·芒苏尔,他的小刀注册了商标并在自治区获过奖。在他的货架上,我们见到了几乎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沙雅小刀,长度从15厘米到3厘米,五颜六色,令人眼花缭乱。如今小刀的制作技艺比过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,有的柄部还镶嵌了铜、银、牦牛、鹿角、山羊角、骆驼骨、玻璃钢、宝石和有色塑料等,图案更加丰富,做工更加讲究。今年38岁的罗赫曼·芒苏尔11岁开始学艺,他善于经营,如今有了小汽车,一个电话,就可以把小刀送到客户的手里。
我们在另一条偏僻的小巷里,见到了“塔石罕”最小的儿子艾合买提·塔石,他今年48岁,从18岁开始学艺。由于父亲的威望,来拜访他或买小刀的人很多。我们来到他家时,他正在院中制作小刀,面前摆放着小榔头、锉、钻、锥、老虎钳、砂轮、砂纸等工具,还有一些正等待加工的刀胚。他告诉我们,做小刀的工艺很复杂,要将挑选出的好钢好铁进行锻打、沾火、造型、锉磨、镶嵌铜、骨、花纹等一系列的工艺,一把好刀要四五天才能做好。我们发现,他制作的小刀柄部均以孔雀头为造型,上有孔雀羽毛的图案,看上去华丽而高档,令人爱不释手。艾合买提·塔石给我们展示了他的不少“作品”,长短不一,最长的一把折刀拉出刀子有40厘米,明晃晃的,非常漂亮。这种刀是宰羊、杀瓜绝好的工具。艾合买提·塔石在他做的刀子上打印了“5”的字样,谨防假冒,同时也是质量保证的标记。
沙雅县是小刀的摇篮,不但县里有许多小刀厂、“小刀专业户”,许多乡村中也是“卧龙藏虎”。据说在英买力镇阿其墩村有个“小刀村”,一半以上的家庭都会做小刀,沙雅县品牌小刀许多是出自于此。
爱刀有理
维吾尔族为什么如此喜欢小刀呢?这里还有个传说。据说在很久以前,有一对维吾尔族兄弟上山去打猎,除了猎**之外,他们每人身上还佩带了一把小刀。进入山沟不久,就听到“呼呼”的声音,抬头一看,好家伙,一只老虎蹿了出来!跑在后面的弟弟被老虎叼走了。哥哥拼命追赶老虎,可是怎么也追不上。他突然想起弟弟的腰中别着一把刀子,就放声高呼:“弟弟,你腰上有刀!”这一下子提醒了弟弟,于是,他拨出刀子,拼命地朝老虎的胸前和腹部刺去,不一会儿老虎就躺在了血泊中。这个故事传出后,维吾尔族男子都要佩带一把刀,以防万一。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佩带小刀的习俗。
其实,维吾尔族佩带小刀跟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,他们有的生活在农区,有的生活在牧区,吃肉、吃瓜、修理鞍具、套具、切馕、切肉等都离不开小刀,如夏季在田间地头吃瓜泡馕时,就用小刀当筷子,用刀尖戳着馕或瓜往嘴里放,别有一番风味。由于种类多、做工精细,小刀又成为男子腰间的一种装饰品,作为向同伴炫耀的资本,同时还可以增加男人们的雄风。